首頁
1
國際組織訊息
2
綜合新聞
3
徐國楨破格晉升副局長 曾偵辦「罷雙吳不實連署案」有功4
https://www.icacnews.url.tw/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廉政記者何俊元/台北報導】   清代最大民間秘密結社——天地會,其起源年代長期是中外學界爭論不休的歷史懸案。傳統觀點多認為天地會萌生於康熙年間,乃明遺民所建,旨在「反清復明」;但最新研究與清廷檔案均顯示,天地會實際創於乾隆二十六年前後,並非早期革命組織,而是十八世紀中葉民間結社與地方社會動盪的產物。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秦寶琦於《清史研究》第五期(2023年9月)發表〈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以清廷刑科題本、福建巡撫奏摺及地方審案筆錄等一手史料為依據,系統重構天地會的形成脈絡,提出「天地會創於雍正末、成於乾隆前期」的新論,推翻百年來流傳的「康熙說」。 一、官方檔案首見於乾隆二十六年   根據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福建地方檔案記載,該年清政府首次明確偵辦一宗「天地會結黨」案,並將組織者、信物、口號等詳錄於案。這份文獻被視為「天地會」名稱首次出現於官方檔案的確證,具有決定性史料價值。  案中骨幹許阿協在供詞中提到:「此木立斗世也。」此句長期被視為天地會起源的關鍵暗號,但其真正意涵卻困擾學界兩百餘年。過去多數研究者僅將之視為「天地會自述的傳承年號」,未進一步比對各時期帝號與年序。 二、「木立斗世」四字的破譯與爭議   許阿協供稱:「木立斗世」乃天地會創立歷程之符號。依照清代口供對照,這四字分別對應:   木=順治十八年(1661)、立=康熙六十一年(1722)、斗=雍正十三年(1735)、世=乾隆三十二年(1767)。   若依此推算,「世」字所指為乾隆三十二年,意味天地會於1767年才成立。然而,清廷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便有案可查,兩者顯然不符。   因此,近年有學者與獨立研究者提出新解:認為「木立斗世」四字並非單純逐年紀錄,而是天地會以象形、聲義雙關方式記憶傳承之法。當中的「世」字,筆形上可視作「廿」與「七」的組合——意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若此解成立,正好與清廷偵辦的乾隆二十六年案僅相差一年,完全符合天地會由萌芽到曝光的時間節點。 三、從文字到歷史的雙重印證   「木立斗世」可被視為天地會內部對時代更迭的象徵紀錄。「木」寓「順治十八」,象徵明清交替、社會秩序崩解的起點;「立」寓「康熙六十一」,代表長治之後民間力量再起;「斗」寓「雍正十三」,象徵政令嚴峻、民怨積聚;而「世」則代表乾隆盛世下暗潮湧動的民間組織萌芽。   若從組織學角度觀察,「木立斗世」既可視為天地會自我敘事的歷史編年,也可理解為其組織自認的「四代傳承」象徵,強化成員對抗清廷的精神連續性。 四、秦寶琦研究推翻「康熙說」   秦寶琦在論文中指出,近代以來學界普遍接受「康熙說」,主要源自辛亥革命後的政治敘事。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者為強化「反清復明」的正統性,援引天地會為明遺民所創的論述,並在會簿中附會少林寺僧助明抗清的傳說。然而,這些會簿多成書於乾隆後期,語詞粗陋、敘事矛盾,並非出自十七世紀文人之手。   秦教授透過檔案比對證實,康熙年間雖有地方結拜活動,但尚未出現「天地會」之名。雍正年間清廷整飭宗教與祠會,壓抑了部分民間互助結社,反促使閩、粵交界地區形成秘密組織。乾隆前期社會流動與經濟不均加劇,民間以「天地父母為誓」的互助會悄然發展,至乾隆二十六年前後成形。 五、政治宣傳與史實之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說」的廣泛流行並非史料使然,而是政治宣傳與民族情感塑造的結果。清末民初革命者需要一個「延續明志、反清復明」的歷史象徵,天地會恰好被政治化地塑造成革命傳統的前身。民國初期學者如羅爾綱、蕭一山等,雖已意識到其中矛盾,但礙於會黨史料零碎,未能徹底修正。   秦寶琦研究重回檔案現場,揭示天地會起源的社會結構意涵——它並非出於單一政治目標,而是十八世紀平民群體面對稅役壓力、地方官商勾結與宗族衝突時的自我保護性結社。 六、乾隆二十七年的可能意涵   若接受「世」即「廿七」之解,乾隆二十七年(1762)可視為天地會完成組織化、具有固定誓詞與層級結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間,閩南、潮州、嘉應等地均出現以「天地會」為名的誓盟活動;隔年(1763)即有地方官奏報「結拜為兄弟、誓復明朝」之案件,可見此時組織已具擴散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木立斗世」並非單指年代,而是一種「歷史密碼」:以四個朝代的末年作為隱喻,象徵天命轉移與時代更替。天地會透過這套暗語,賦予成員一種超越現實政治的歷史使命感。 七、史學意義與當代反思   這項研究不僅修正了天地會的起源時間,也挑戰了長期以來「反清復明」的單線敘事。天地會的形成更應理解為清代民間社會能量與國家治理邊界互動的結果。它既包含宗教性、互助性,也帶有潛在的政治抗議功能。   《清史研究》編輯部指出,秦寶琦的成果代表清史學科由革命敘事走向實證考據的重要轉折,標誌著中國秘密結社史研究從「意識形態化」邁入「社會結構化」的新階段。 八、結語:從「密語」讀懂歷史   「木立斗世」這四個字,從表面看似晦澀難解,實則凝縮了天地會的誕生軌跡與社會記憶。它不僅是結社暗號,更是一種民間歷史觀的象徵——以文字隱藏年代,以符號記錄興亡。   今日重讀這段密語,不僅是在尋找天地會的起源年份,更是在探問:在高度集權的時代裡,民間社會如何以象徵與語言,為自己留下被壓抑的歷史印記。正如秦寶琦所言:「天地會的誕生,是清代社會底層的集體回聲,不是叛逆的陰謀,而是歷史的回音。」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清史新發現】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 「木立斗世」暗號揭祕乾隆年間真相 2025-11-01 2026-11-01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1-0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廉政記者謝榮浤/新店報導】

法務部調查局(29)日正式公告最新一波高階人事異動,其中最受矚目的,為現任台北市調查處處長徐國楨破格升任調查局副局長。徐國楨不僅是調查班第30期,亦為現任調查局長陳白立的同期同學,深受器重與信賴。此次調任,徐國楨將負責國家安全與情報工作,職務層級及責任重大,尤其在兩岸局勢日趨敏感之際,其接掌國安業務,備受各界矚目。

值得一提的是,徐國楨在2024年初甫上任台北市調查處長半年,即指揮偵辦「罷雙吳不實連署案」,並成功協助檢方聲押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獲准,展現卓越辦案能力與領導效能,成為此番人事晉升的關鍵指標。

本次調查局內部人事調整計28位主管職異動,均將自114年8月1日起生效,完整異動名單如下:



副局長級任命:

  1. 徐國楨(台北市調查處長)調升調查局副局長



調查處長級異動:

  1. 許銘侑(桃園市調查處長)調任台北市調查處處長

  2. 楊秋香(督察處副處長)調升桃園市調查處長

  3. 馬忠亮(國際事務處長)調任福建省調查處長



副處長級與要職輪調:

  1. 范厚珍(航業調查處副處長)調升毒品防制處長

  2. 戴春成(總務處長)調任國際事務處長

  3. 洪良元(福建省調查處長)調任諮詢業務處長

  4. 李秩義(督察處副處長)代理督察處長職務

  5. 李作善(南部地區機動工作站主任)調任國家安全維護處副處長

  6. 賀宗正(國際事務處簡任秘書)調任國際事務處副處長

  7. 張絹慧(鑑識科學處簡任秘書)調任鑑識科學處副處長

  8. 翟海平(公共事務室主任)調任總務處副處長並代理處長職務



站主任/簡任秘書等調整:

  1. 陳東宏(國安維護工作站主任)調任台北市調查處副處長

  2. 黃維和(台北市調查處副處長)調任台中市調查處副處長

  3. 吳詠明(中動站主任)調任航業調查處副處長

  4. 應明中(台中市調查處台中調查站主任)調任中機站主任

  5. 陳育君(高雄市調查處前鎮站主任)調任南機站主任

  6. 楊任之(國家安全維護處簡任秘書)調任國安維護工作站主任

  7. 潘俞安(廉政處專門委員)調任台北市調查處中正站主任

  8. 李子真(桃園市調查處機場站主任)調任台中調查站主任

  9. 呂順正(台北市調查處中山站主任)調任公共事務室簡任秘書並代理主任

  10. 曾尤弘(新北市調查處新店站主任)調任保防處專門委員

  11. 張益豐(桃園市調查處專門委員)調任台北市調查處專門委員

  12. 宋俊賢(督察處苗栗駐區督察)調任新竹縣市駐區督察

  13. 吳志賢(福建省調查處簡任秘書)調任台中市駐區督察

  14. 黃金泉(桃園市調查處簡任秘書)調任苗栗縣駐區督察



調查局表示
,本次人事調整乃例行性調整與績效表現綜合考量,旨在活化組織運作、發揮人員專長,以因應當前國內外安全情勢及內部治理需求,強化調查能量與反應機動性。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