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國際組織訊息
2
綜合新聞
3
韓國瑜:盼立法院成為台德關係橋梁 持續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4
https://www.icacnews.url.tw/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廉政記者何俊元/台北報導】   清代最大民間秘密結社——天地會,其起源年代長期是中外學界爭論不休的歷史懸案。傳統觀點多認為天地會萌生於康熙年間,乃明遺民所建,旨在「反清復明」;但最新研究與清廷檔案均顯示,天地會實際創於乾隆二十六年前後,並非早期革命組織,而是十八世紀中葉民間結社與地方社會動盪的產物。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秦寶琦於《清史研究》第五期(2023年9月)發表〈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以清廷刑科題本、福建巡撫奏摺及地方審案筆錄等一手史料為依據,系統重構天地會的形成脈絡,提出「天地會創於雍正末、成於乾隆前期」的新論,推翻百年來流傳的「康熙說」。 一、官方檔案首見於乾隆二十六年   根據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福建地方檔案記載,該年清政府首次明確偵辦一宗「天地會結黨」案,並將組織者、信物、口號等詳錄於案。這份文獻被視為「天地會」名稱首次出現於官方檔案的確證,具有決定性史料價值。  案中骨幹許阿協在供詞中提到:「此木立斗世也。」此句長期被視為天地會起源的關鍵暗號,但其真正意涵卻困擾學界兩百餘年。過去多數研究者僅將之視為「天地會自述的傳承年號」,未進一步比對各時期帝號與年序。 二、「木立斗世」四字的破譯與爭議   許阿協供稱:「木立斗世」乃天地會創立歷程之符號。依照清代口供對照,這四字分別對應:   木=順治十八年(1661)、立=康熙六十一年(1722)、斗=雍正十三年(1735)、世=乾隆三十二年(1767)。   若依此推算,「世」字所指為乾隆三十二年,意味天地會於1767年才成立。然而,清廷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便有案可查,兩者顯然不符。   因此,近年有學者與獨立研究者提出新解:認為「木立斗世」四字並非單純逐年紀錄,而是天地會以象形、聲義雙關方式記憶傳承之法。當中的「世」字,筆形上可視作「廿」與「七」的組合——意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若此解成立,正好與清廷偵辦的乾隆二十六年案僅相差一年,完全符合天地會由萌芽到曝光的時間節點。 三、從文字到歷史的雙重印證   「木立斗世」可被視為天地會內部對時代更迭的象徵紀錄。「木」寓「順治十八」,象徵明清交替、社會秩序崩解的起點;「立」寓「康熙六十一」,代表長治之後民間力量再起;「斗」寓「雍正十三」,象徵政令嚴峻、民怨積聚;而「世」則代表乾隆盛世下暗潮湧動的民間組織萌芽。   若從組織學角度觀察,「木立斗世」既可視為天地會自我敘事的歷史編年,也可理解為其組織自認的「四代傳承」象徵,強化成員對抗清廷的精神連續性。 四、秦寶琦研究推翻「康熙說」   秦寶琦在論文中指出,近代以來學界普遍接受「康熙說」,主要源自辛亥革命後的政治敘事。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者為強化「反清復明」的正統性,援引天地會為明遺民所創的論述,並在會簿中附會少林寺僧助明抗清的傳說。然而,這些會簿多成書於乾隆後期,語詞粗陋、敘事矛盾,並非出自十七世紀文人之手。   秦教授透過檔案比對證實,康熙年間雖有地方結拜活動,但尚未出現「天地會」之名。雍正年間清廷整飭宗教與祠會,壓抑了部分民間互助結社,反促使閩、粵交界地區形成秘密組織。乾隆前期社會流動與經濟不均加劇,民間以「天地父母為誓」的互助會悄然發展,至乾隆二十六年前後成形。 五、政治宣傳與史實之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說」的廣泛流行並非史料使然,而是政治宣傳與民族情感塑造的結果。清末民初革命者需要一個「延續明志、反清復明」的歷史象徵,天地會恰好被政治化地塑造成革命傳統的前身。民國初期學者如羅爾綱、蕭一山等,雖已意識到其中矛盾,但礙於會黨史料零碎,未能徹底修正。   秦寶琦研究重回檔案現場,揭示天地會起源的社會結構意涵——它並非出於單一政治目標,而是十八世紀平民群體面對稅役壓力、地方官商勾結與宗族衝突時的自我保護性結社。 六、乾隆二十七年的可能意涵   若接受「世」即「廿七」之解,乾隆二十七年(1762)可視為天地會完成組織化、具有固定誓詞與層級結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間,閩南、潮州、嘉應等地均出現以「天地會」為名的誓盟活動;隔年(1763)即有地方官奏報「結拜為兄弟、誓復明朝」之案件,可見此時組織已具擴散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木立斗世」並非單指年代,而是一種「歷史密碼」:以四個朝代的末年作為隱喻,象徵天命轉移與時代更替。天地會透過這套暗語,賦予成員一種超越現實政治的歷史使命感。 七、史學意義與當代反思   這項研究不僅修正了天地會的起源時間,也挑戰了長期以來「反清復明」的單線敘事。天地會的形成更應理解為清代民間社會能量與國家治理邊界互動的結果。它既包含宗教性、互助性,也帶有潛在的政治抗議功能。   《清史研究》編輯部指出,秦寶琦的成果代表清史學科由革命敘事走向實證考據的重要轉折,標誌著中國秘密結社史研究從「意識形態化」邁入「社會結構化」的新階段。 八、結語:從「密語」讀懂歷史   「木立斗世」這四個字,從表面看似晦澀難解,實則凝縮了天地會的誕生軌跡與社會記憶。它不僅是結社暗號,更是一種民間歷史觀的象徵——以文字隱藏年代,以符號記錄興亡。   今日重讀這段密語,不僅是在尋找天地會的起源年份,更是在探問:在高度集權的時代裡,民間社會如何以象徵與語言,為自己留下被壓抑的歷史印記。正如秦寶琦所言:「天地會的誕生,是清代社會底層的集體回聲,不是叛逆的陰謀,而是歷史的回音。」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清史新發現】破解天地會起源之謎 「木立斗世」暗號揭祕乾隆年間真相 2025-11-01 2026-11-01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Anti-Corruptio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news 台北市108萬華區長沙街二段56-1號6樓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1-0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icacnews.url.tw/hot_523912.html


(圖/攝影記者 邱水文 陳見明)


【廉政報記者 謝榮浤/國會報導】


立法院韓國瑜院長於本(6月12)日下午在國民黨翁曉玲委員、民進黨陳培瑜委員、民眾黨麥玉珍委員、國際事務處林晨富處長等人陪同下,接見「德國經濟辦事處」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處長一行3人。



韓院長首先對訪賓表達誠摯歡迎,並表示得知蘭處長將於下月迎來生日,特別藉今日會面先獻上祝福。韓院長指出,自2021年起,台德雙邊貿易額已連續4年突破200億美元。尤其在上(5)月底舉行的「2025年台積電阿姆斯特丹技術研討會」中,台積電宣布將於德國慕尼黑設立晶片設計中心,更彰顯近年台德在科技與經貿領域合作關係日益深化。



韓院長續表示,台灣民眾對德國普遍懷有深厚的敬意與良好印象,不僅因德國人民展現出如其國名「德」字所代表之高尚情操、優良品德與卓越信譽,更因德國在工業製品、文學、藝術、音樂、建築、設計乃至足球等領域的成就均享譽國際,德國社會所體現的嚴謹科學精神、高度自律,以及德國人民世界名列前茅的閱讀風氣,亦讓人讚賞不已。韓院長另強調,台灣始終秉持開放心胸,積極接納世界多元文化,今日三黨團推派的出席代表皆為女性委員,是立法院近年推動性別平權有成的最佳證明,盼蘭處長持續推動台德各層面交流合作,促成雙邊關係更加緊密,共同開創互惠共榮的新局面。



蘭依樺處長感謝韓院長及三黨團委員在百忙之中熱情接待,並表示「德國經濟辦事處」是「德國工商總會」與產業界駐台代表機構,已在台成立40餘年,始終秉持深化台德經濟交流與促進雙邊經貿投資為宗旨。正如韓院長所提,台積電在德國的投資設廠即為台德合作的最佳範例,顯示雙方對於產業鏈合作與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未來該辦事處也將積極協助台灣企業赴德參訪,並鼓勵參與如半導體展等國際會展,以促進雙邊實質交流。蘭依樺處長進一步說明,現今在台設立據點的德國企業中,有超過9成在台已經深耕6年以上,其中更有6成5的企業在台經營超過15年,足見德國企業對台灣市場的長期承諾與信心。

蘭依樺處長繼謂,在台德雙邊合作的過程中,亦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挑戰,包括能源政策、關稅與法規制度,以及兩岸關係等複雜因素,並表示今日得機到立法院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談及未來台德經貿合作方向,蘭處長指出,台德在人工智慧(AI)與半導體產業、綠色能源發展、機械與自動化科技等領域,皆具高度互補性,將為雙邊深化合作提供廣闊空間。她特別強調,專業人才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為促進產業合作與人才培育,目前台德雙方正攜手推動「台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STIPT),每年從德國頂尖大學選拔約30名學生來台,展開為期6個月的學習與實務交流。此計畫不僅有助於厚植德國學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深入理解,也為台德未來創造更多合作契機與發展潛力。

在雙邊交流過程中,翁曉玲委員表示,此次看到蘭依樺處長率領優秀團隊來訪,感受到台灣與德國的關係日益密切。翁委員指出,德國長期以來在軍事、醫學、科學等方面對台灣給予大力支持,近年來雙邊互動亦擴展至教育、藝文、經貿,甚至是司法與法律制度等領域,尤其在能源轉型方面,德國更是台灣積極學習的重要對象。她期盼在韓院長的帶領下,有機會前往德國實地參訪交流,汲取德國經驗,作為未來在立法院推動法制改革與政策研擬的重要參考。翁委員特別提及台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新廠預計於2027年正式量產晶片,屆時勢必將有更多台灣人前往當地定居與工作,她將籲請德國政府持續給予必要協助與支持,讓台灣工程師在當地安心發展,並協促德勒斯登地區經濟與科技能量的提升,為台德兩國帶來更大的福祉。

陳培瑜委員提到,過去德國在推動轉型正義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德國在面對歷史、建立制度與促進社會和解上的努力,不僅是德國社會自身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亦是各國學習的最佳典範。陳委員強調,她過去長期參與人權教育相關工作,並連續5年前往德國走訪當地多座博物館與圖書館,在過程中不僅加深對德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也看到許多台灣朋友透過雙邊交流,汲取寶貴知識並於返台後應用於本地實踐。她期許未來台德在人權、歷史及文化教育領域上,能有更多雙邊的討論與深度交流。

麥玉珍委員表示很榮幸代表台灣民眾黨誠摯歡迎蘭依樺處長來台服務,德國作為台灣在歐洲第一大貿易夥伴,蘭處長未來的工作雖充滿挑戰但仍極具意義。麥委員並感謝德國自2022年起連續3年在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公開表態支持台灣參與,以及德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關注與支持。她呼應蘭依樺處長提及「能源自主」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稱,台灣正值能源轉型的關鍵階段,期盼未來能與德國進行更深入的經驗交流,共同推動永續發展。麥委員最後提及,台德每次合作都是寶貴的經驗累積,期許未來在雙方的努力下,台德能夠攜手促進更多合作與成長。

雙方嗣就AI應用、能源轉型、醫療科技、航太發展、高等教育交流等議題廣泛交換意見,韓院長最後總結,立法院樂願扮演台德關係的重要橋梁,協助深化雙方在各領域的實質合作,並以貼近民眾生活的角度切入,與蘭處長分享台灣人熱愛美食,惟欲在台灣品嘗道地德國料理卻選擇不多,蓋一個國家的美食可以和文化、音樂與藝術相連結,是一種能夠超越語言與文化障礙的最佳媒介,有助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建議蘭處長未來可研議在台灣建立一個推廣德國料理與文化的窗口,以藉此促進台德兩國人民間之互動交流與情感連結。此次拜會歷約1小時,氣氛熱絡,在雙方互贈禮品及合影後圓滿結束。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